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苏沧桑《纸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苏沧桑  上传者:tomacc  日期:25-01-09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纸上
苏沧桑
《天工开物》中制竹纸的第二个步骤是“煮楻足火”,将竹料去皮,拌入碱性的石灰水,发酵后,一捆捆码在巨大的锅中,足足六层,蒸煮八个昼夜,除去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后,放入清水中漂洗,再浸入石灰水,再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直到竹纤维逐渐溶解。
在朱起航的伯父朱中华眼里,纸质的根本不同,就在这发酵和煮料里。
他常看到水汽弥漫的竹料池边,伯父掀开一层层塑料薄膜,满脸喜色地掰开一团竹料,抽出一瓣竹片,在阳光下举起——一团洁白的、毛茸茸的菌丝,慢慢舒展开身子,像一个婴儿第一次舒展手脚。他说,这就是纸的胚胎,纸的精灵。他看菌丝的眼神,像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比看他这个侄儿、看他在外地读书的两个亲儿子的眼神更加温柔。
伯父说,一粒捞纸房的灰尘里,就有一万个生命体、一万个宇宙,一门古老的技艺里,有难以言传的玄妙。越钻进去,他就越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可是,“就算只能做两刀纸,也得用完整的古法技艺做出来!”
伯父对朱起航说这些话时,有时正蹚在溪水里翻洗竹料,有时正挥汗如雨地斫着竹料,有时就站在大雨里一捆捆码竹料,有时在纸槽前捞纸,有时正往炉火里扔一块柴。
水抽完了,朱起航抬起冻得发麻的双脚,跳进了两米多深的皮镬,像跳进一口井,抬头看见了一个浑圆的天空,天空中出现一双手,捧夹着一捆竹料向他递过来。仰头,伸臂,接料,弯腰,码料,如此反复,整整五层,一层五十三捆或五十七捆,要先盘算好,一圈一圈码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散掉。两个伙计递料,他码料,要一整个半天,近五个小时。腰、手臂开始痛的时候,朱起航忘记了脚痛,也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大学生。
皮镬下第一朵火焰舔上锅底时,朱起航像被这个寒夜唯一的暖意舔了一下。煮料的火是要持续的,先烧六个小时才能将水烧开,这六个小时里,人不能离开,要弓着腰不停地往炉里添柴。
伯父朱中华让他守的这团火,曾经熄灭了整整一年。
原材料不够、人手不够、经费不足、了解手工竹纸的人太少、市场太小,都是朱中华的一个个“难”。一年忙到头,产出的手工竹纸只有五百刀、五万张左右。
六年前的初夏,朱中华天天淋雨砍竹子,终于病倒了。在医院躺了一个月,再次回到朱家门村,朱中华的脚步在捞纸房前犹豫了片刻,转身往家里走。家在一个斜坡上,平生第一次,他觉得脚步被什么扯住了,很重很重,把心都扯空了,走几步便停下来,手撑着腰大喘几口气。太难了,太累了,算了,不做了。    
那一年,朱中华总觉得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问题,夜深人静时,耳边会响起一些声音:当当当当,唰啦啦唰啦啦、叮叮咚咚、淅沥沥淅沥沥……暗夜里坐起,点燃一根烟,没有一丝风,长长的烟灰会突然断落,他想,那些声音是真的来过。
一年后,在一家光线暗淡的素食馆里,一个比朱中华小五岁的兰溪男人坐到了他面前。两个人吃了简单的素食,喝了很多茶。朱中华聊纸、聊茶,兰溪人聊文房四宝,聊自己白手起家的建筑业,谁也没有提“帮”这个字。
朱中华说,我的祖宗用了一千年的时间,才将火烧纸变成文化纸,却从我手里断送了,我也不想,但真的做不下去了。
兰溪人说,我从小喜爱文房四宝。一幅字画能传得久远,首先纸要好,但现在多少古字画都只有摹本了,太可惜了。文化是要靠实物传承的,比如纸,比如建筑。
“请您继续做下去吧。”他说。
不久,这个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帮”字的兰溪人,将一笔经费打了过来,请他定制一大批元书纸。此后,他们每次见面依然淡淡的,并不亲近,但朱中华觉得生命里多了一个兄弟。
弟弟朱中民从南京打来电话,说:“中华,经费有困难,我来。找人有困难,我把儿子起航交给你!”
砍竹声再一次在朱家门村后山响起。
又有一天,来了另一个外乡人。中国科技大学历时九年调研中国传统造纸术的汤院长,让朱中华又一次深切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
在朱中华最为艰难的日子里,支撑他的,还有一帮意想不到的“兄弟”。
一个秋天的下午,他自己设计的晒纸用的烘缸从外地运到了村里,三千多斤的钢板,从路口运到老房子里,有五十多米的距离,需要在地上垫四根钢管当滚轮用,几个人分别扶着烘缸两边,其余的人在后面往前推进。这是一项很危险的活。那天朱中华叫了六个伙计一起,心里有点担心人手不够,但还能叫谁呢?烘缸从拖拉机卸下时,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发生了:正在村口闲聊着的同村人,呼啦啦一下子拥了过来,有七十多岁的老人,有二十多岁的小伙,一共十五个人,都过来相帮了。这些人,平时跟他并不亲近,好像有时还能感觉到他们目光里的鄙夷。五十多米的路,烘缸艰难地挪动着,朱中华感到眼眶一阵一阵发热。
烘缸安放好了,朱中华招呼大家留下来吃饭。他们摇摇头笑笑,说,不用,你忙。
水终于开了,朱起航感觉特别饿,从柴火堆里扒拉出一块烤红薯。火光映照着袅袅的白气和红薯瓤的美丽纹理,让他想起儿时记忆里一张最美丽的纸——堆满元书纸的堂屋前,伯父朱中华和父亲朱中民,同时将手里燃着的香烟搁到了烟灰缸上,四只长满老茧的大手,一起徐徐铺开了一张大纸,竹纸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纸下的图案一清二楚,而纸的表面在窗口透进来的微光中,闪烁着玉石般的光泽。
(选自苏沧桑同名散文集《纸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朱起航码料,以详细的数字细节,展现了制作竹纸工艺的严格、精细和耗时性。
B.文章描写朱中华在寂静的暗夜里幻听到各种声音,表现了朱中华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
C.文章以朱起航记忆中的画面结尾,通过对纸张的描绘,直接表明了朱起航对造纸的态度。
D.文中兰溪人的出现看似闲笔,实则通过对话从侧面反映了民间手工艺人艰难跋涉的现实。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酵是造纸的关键一环,它对纸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朱中华对这个环节特别重视。
B.“掀”“掰”“抽”“举”系列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朱中华查看菌丝时的谨慎与担忧。
C.把菌丝喻为婴儿,赋予菌丝生命,暗示了朱中华把元书纸的生产当做一种生命形态的构造。    
D.水汽弥漫中朱中华的动作和神态富有美感,作者将对技艺传承人的赞美融于平凡的日常。
8.朱中华为什么重新燃起曾经熄灭了整整一年的造纸之火?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分)
          
          
9.《纸上》是一篇叙述性散文,在叙事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对其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A【解析】B项文章描写朱中华在寂静暗夜里幻听到的各种声音,体现他对造纸事业的难以割舍和内心的纠结,该项错误。C项以朱起航记忆中的画面结尾,间接表明了朱起航对造纸的态度,而非直接表明,该项错误。D项兰溪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体现竹纸制作工艺的传承历史与意义,朱中华的话也直接反映了民间手工艺人艰难跋涉的现实,该项错误。
7.B【解析】系列动词表现朱中华查看菌丝时的细致与喜悦,并没有担忧。
8.(1)朱中华对于古法造纸传承具有担当责任感;(2)侄子朱起航年轻后代的加入,让古法造纸后继有人;(3)兰溪人及弟弟朱中民提供了经费支持;(4)汤院长、乡亲们的技术及精神支持,让朱中华非常感动。
【评分参考】每点1分,答对4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1)本文叙事时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以朱起航为叙事中心,由他引出造纸中蒸煮环节的艰辛;同时以回忆的形式把朱中华差点夭折的造纸事业穿插其中。
(2)采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文中利用朱起航的视角写出现实中造纸的不易,也通过朱中华的视角进入自己纠结的内心世界,还通过作者全知视角的讲述,将《天工开物》的造纸法置于背景之中,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3)叙事与抒情相兼容。本文在叙事中融入抒情化的表达,围绕朱中华的故事,穿插入朱中华对于造纸的深厚情感,在叙事与抒情的兼容中彰显审美张力。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3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张炜《小鼓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成《修表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记游洞庭西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南《戏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浩《蹲在鸡舍里的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文轩《口吃的毛姆》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言《翱翔》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塞尔·埃梅《侏儒》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华《消失》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巍《归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沧桑《铁煏弄孵出的爱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帕特丽夏·S·雷《一枚硬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脱粒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麻果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铁生《设计来世》阅读练习及答案
靳以《群鸦》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平凹《定西笔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明威《乐在追逐》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蛰《黄昏》阅读练习及答案
巴金《憩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广田《冷水河》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平凹《秦岭记(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费孝通《茧》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父亲与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娟《通往一家人去的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翎《英雄老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罗歇·格勒尼埃《晚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庐隐《秋风秋雨愁煞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勒根那《巴桑的大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沧桑《走,去山里看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沧桑《假如贝加尔湖有耳朵》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2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