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枣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本内容。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师展示图片: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有一筐枣及散在地上的枣儿数颗,树下还有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老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声。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呢?这枣儿,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呢?(板书课题:枣儿)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童谣(yáo) 竹匾(biǎn) 蓦然(mò) 掸去(dǎn) 羡慕(xiàn)
囫囵(hú lún) 钢盔(kuī) 踌躇(chóu chú) 愣住(lènɡ)
(2)词语释义。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踌躇:犹豫不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4.剧情概要。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表演朗读
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四、整体感知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明确: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全剧的思想内容。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儿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儿等父亲回来。
5.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枣树下,老人遇到捡枣儿的男孩。
第二部分(从“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到“老人仍在沉思”):故事的发展。写一老一少的交谈,老人回忆有关儿子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
第三部分(从“咱们学猫叫”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男孩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期盼。
第四部分(从“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到结尾):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老人与男孩思想产生了共鸣,一齐呼唤亲人回归。
五、随堂检测(PPT)
六、课堂小结
分角色朗读了本文后,我们了解到本文是以“枣儿”为线索展开的。那么,文中的“枣儿”象征了什么呢?以“枣儿”为题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