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七年级下 >>有为有不为 >>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5-02-03


文本解读:
《有为有不为》以浅近文字阐释深刻哲理。开篇点明 有为” 即做该做之事,有不为” 即不做不该做之事,关键在 应该” 二字。对于 应该” 的判断,作者未从哲学、伦理学深入剖析,而是诉诸良知良能。文中通过列举生活小事和文天祥的事例,区分大小善、大小恶,指出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有利的是大善,反之是大恶;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安定有利的是小善,反之是小恶。还强调大小善与恶相互联系,如贪污行为由小至大的演变。文章旨在呼吁人们要有为有不为,一旦犯错及时回头 。
教学目标:
1.能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准确区分大小善、大小恶;
2.学会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生活现象,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有为有不为” 原则。
教学过程:
任务一:略读课文,选用文章中的词语替换题目 “有为有不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迅速把握文章核心词汇,加深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同时锻炼其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文章围绕 “有为有不为” 展开论述的逻辑架构。
 
参考示例
可以用 “为善不为恶” 替换。文中提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 “有为” 具体指向做善事,“有不为” 指向不做恶事,能体现文章主旨中关于行为选择的价值导向 。还可以是 “行义止不义”,“义” 在文中与 “应该” 相关联,“行义” 对应 “有为”,“止不义” 对应 “有不为” ,符合文章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行为准则的内容。
任务二:“有为”“有不为” 的关键是 “应该” 二字,那么文题是否可以用《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结合对文章第二段的理解来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
促使学生深入研读文章第二段,理解 “应该” 的含义及判断依据,培养其分析文本、对比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明晰 “有为有不为” 这一表述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参考示例:不可以。虽然 “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直接点明了行为的判断标准,但 “有为有不为” 表述更具文学性和文化底蕴。文章第二段指出判断 “应该” 需诉诸良知良能,“有为有不为” 这种表述能引发读者对行为背后道德、伦理意义的思考,比直白的 “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更含蓄深刻。且 “有为有不为” 强调一种行为的选择和态度,“为” 字更具动作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体现人在面对行为选择时的自主意识 。
任务三:略读3 - 6 段,思考:“有为” 什么?“有不为” 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略读具体段落,梳理文章观点,明确作者对于不同行为的分类和界定,加深对 “有为有不为” 具体内容的理解,提升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为任务四的探讨做铺垫。
参考示例“有为” 的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大善之事,如文天祥英勇就义;以及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小善之事,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 。“有不为” 的是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有害的大恶之事;以及对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团结有害的小恶之事,比如看到老人上车装出闭目养神不让座。
任务四:作者倡导有为大小善,不为大小恶,那么文章题目能否在 “有为”“有不为” 之间加一个 “和” 字?请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关系角度深入探究 “有为” 和 “有不为”,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明白两者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存在内在联系。
 
参考示例
 
不能加 “和” 字。“有为” 和 “有不为” 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为” 正确的事,就意味着 “有不为” 错误的事;不做 “有不为” 的事,才能更好地践行 “有为”。如在抵制贪污这种恶时,才能真正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加 “和” 字会弱化这种内在联系,使表述显得过于简单、割裂,无法准确传达文章所表达的行为选择的辩证关系。
作业设计:在公共场合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请结合《有为有不为》中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有为有不为》同步练习
《有为有不为》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2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