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表里的生物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②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谷,滴谷……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③一天。我对父亲说:
④“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⑤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⑥“只许听,不许劝。”
⑦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⑧“小孩儿不许动表。”
⑨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⑩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⑪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⑫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⑬“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⑭“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⑮“为什么呢?”我又问。
⑯“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重你。”
⑰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kōngbù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⑱“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⑲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⑳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蝴蝶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㉑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kòng bù ( )
11.第①节画线句改成“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2.阅读第①—⑨节,梳理“我”产生好奇并做出猜测的过程。
因为
又因为
所以“我”猜测“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⑩节“一”和“就”,表现“我”想要探究表里“生物”的急切心理。
B.第⑪节中“还是”表现出父亲把表盖上后,“我”的生气和无奈之情。
C.第⑰节“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听完父亲的话后,“我”怕被蝎子蜇到。
D.第㉑节“这样的话”我后来不说了,是因为“我”长大后懂得了科学知识。
14.文中父亲多次阻止“我”的动农行为,反复强调“不许动”。有人认为父亲的言行会妨碍儿童探索未知世界,你同意吗?
答案:
10.恐怖
11.原句运用反问,突出强调小时候的“我”确信“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观点是正确的。
12. “我”小时候一直认为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父亲的怀表会发出声音 父亲不许“我”动。
13.B 14.不同意。首先,在当时,手表还是较为罕见而珍贵的东西,父亲不许“我‘碰表,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怕“我”弄坏;其次,父亲不止一次主动打开表,“只许看,不许动”的要求更加激发“我”的好奇心。也促成“我”得出最后有趣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