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
2025.3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的传统中,印章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凭证和信物。《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印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影响至今。
从三千多年的印章使用情况看,中国印章可分封泥时代和钤朱时代两大阶段。
印章的使用始于封泥,主要用于封缄文书。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用绳索捆绑后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在装文书、信札的木匣上挖一槽孔,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并在泥团上按压印章作为信验。这个用来封物的泥块,就是“封泥”,是纸张和印泥出现之前印章使用的最主要载体。作为皇权的象征,汉代皇帝用作封诏行文的封泥为特贡——武都紫泥。东汉蔡邕《独断》谓:“皇帝六玺,皆玉螭虎钮……皆以武都紫泥封之。”所谓“见武都紫泥如见皇帝诏”。其他各级官文和百姓书信所用泥封,一般是就地取泥。
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南北朝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文献记载,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是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当时官府文书开始便用印色,并用“骑缝印”防止移动,达到“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的目的。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普遍使用,也是印章使用方式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隋唐之前,秦汉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长达近八百年印章统一形式的基础。戳之紫泥上的官印均为白文,用于封检简牍。隋唐之后,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起来更加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这一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沿袭至今。隋朝官印舍去封泥而代之以印色,也决定了隋之后历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印章的作用也就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