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 >>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4-05-30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4·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柳
薛能
轻轻须【1】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
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
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
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2】因此建雄名。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3】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4】
注释:【1】须:是,自。【2】将军:指西汉周亚夫,曾屯兵名叫细柳的地方。【3】解:能。【4】清霜:指秋天。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诗首句中“轻轻”言新柳身姿轻柔,但句尾的“轻”有轻浮之意。
B.薛诗“柔性”句写柳树比“刚性”的“众木”更易适应环境而生存。
C.薛诗“天钟”句写大自然既赋予柳树以温柔,又赋予它强悍的力量。
D.曾诗“解把”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柳絮高高扬起遮蔽了日光月色。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诗用“众木难成”来反衬柳树的“早成”,表达了他对柳树早熟的好感。
B.薛诗用“别有情”三字引发读者想象柳树逢时生长、风韵宜人的优美景象。
C.曾诗写柳枝借东风飘舞,柳絮漫天,以及预示柳树凋零的过程,意蕴深长。
D.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人的人格追求寄托在对柳树的描写之中。
3.两首诗同样咏“柳”,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北京西城·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
李商隐
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 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附近地名。【4】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何限:多少,几何。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
B.“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
C.“榆塞笛”想象北方边塞征夫吹笛的苍凉场景,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D.“橘村砧”描写捣衣之声,与“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5.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惊禽”比兴,将自己的心态、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中,意味隽永。
B.“烟方合”“树更深”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凸显了惊鸟徘徊之久。
C.“胡马”句中“和”意为“应和”,这个字将人的情味融进了胡马形象。
D.本诗四联皆用对仗,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
6.从全诗看,“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两句有何作用?
(2024·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滕王阁春日晚眺
曹 松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滕王阁春日晚眺
潘兴嗣
重叠西屏对面开,巍城穹阁信雄哉。
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
蛱蝶图成春未晚,柘枝[1]筵动客多才。
休论今古兴亡事,时倒金樽醉一回。
注释:【1】柘枝:舞蹈名。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诗“凌春”两句点明季节、时间、地点、事件,呼应诗题。
B.曹诗“只此”一句写诗人陶醉于眼前美景,反复吟诵咏叹。
C.潘诗“蛱蝶”两句写宾客欢聚一堂,在滕王阁上举行雅集。
D.潘诗“时倒”一句写诗人感伤滕王阁繁盛不再,借酒消愁。
8.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描写阁前近景,刻画细致入微。
B.潘诗用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展现了滕王阁的建筑美。
C.两首诗都以议论抒情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
D.两首诗都是律诗,对仗工整,句句押韵,有谨严和谐的韵律美。
9.两首诗同样描写了“春日晚眺”之景,风格却不同,曹诗深幽,潘诗清隽。请分别结合曹诗中的“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和潘诗中的“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简要赏析其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2024·北京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横吹曲辞·关山月
[唐]翁绶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1]
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2]古今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3]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注释:【1】陇头:陇山,借指边塞。【2】玉塞:玉门关。【3】摇落:草木凋落。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汉月”以汉写唐,营造出辽远的时空感,寄托了深沉凝重的情感。
B.“影转”一句,通过影的变化写出了月的移动,与首句的“裴回”呼应。
C.“笳吹”二句,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突出了形势的紧张与战争的惨烈。
D.本诗与《春江花月夜》均以月来统摄全篇,月作为意象丰富了诗歌意蕴。
11.本诗最后两句使用了对写手法,即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地表情达意。下列没有使用对写手法的一项是(   )
A.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C.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第七句中的“况是”二字颇具意味,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2024·北京丰台·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园乐【1】
王维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注释】《田园乐》共七首,这组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作。
13.以下对三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前两句,描写诗人“采菱”“策杖”的日常活动。
B.“其六”前两句,描写辋川“桃红”“柳绿”的春日美景。
C.“其七”前两句,描写诗人流连于山泉林木间的情状。
D.“其七”后两句,描写诗人从早到晚不停劳作的辛苦。
14.以下对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后两句,以典故中的人物来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志趣。
B.“其六”前两句,注重炼字,“红”“绿”“含”“带”等词语生动形象。
C.“其六”后两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三首诗都是六言绝句,对仗工整,多方面展现田园之乐。
15.苏轼评论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你谈谈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并结合《田园乐》的具体诗句分析。
(2024·北京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前篇
苏轼
去年花落在徐州[1],对月酣歌美清夜。
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
忆昔还乡[2]溯巴峡,落帆樊口高桅亚。
长江衮衮[3]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4]
竟无五亩继沮溺[5],空有千篇凌鲍谢[6]
至今归计负云山,未免孤衾眠客舍。
少年辛苦真食蓼[7],老景清闲如啖蔗。
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注释:【1】徐州: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人生顺遂。【2】还乡:指苏轼、苏辙护送父亲灵柩返蜀。【3】衮衮:同“滚滚”,江水奔流的样子。【4】宁少借:愿得到少许的宽限。【5】沮溺:指长沮、桀溺,春秋时隐者。【6】鲍谢:指鲍照、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7】蓼:植物,味苦辛。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二句写黄州花开时,清风寒露,东坡紧闭院门,寂然度日。
B.“万事”一句写万事如花开花落般不可预期,抒发今不如昔的悲叹。
C.“少年”二句写诗人少年时期辛劳只能吃蓼,老年时清闲可吃甘蔗。
D.“忧患”一句写虽然忧患已过去,但诗人梦到过往苦难仍感到害怕。
17.本诗开篇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B.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怀古》)
C.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D.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陆游《楚城》)
18.请结合“长江衮衮空自流……老景清闲如啖蔗”分析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
1.C    2.D   3.(1)《新柳》表达了诗人对柳树柔中有刚的赞美之情。“轻轻须重不须轻”“柔性定胜刚性立”两句中柳树轻飘而庄重,性柔而胜刚。尾句将柳树与周亚夫将军的英名相关联,暗示柳树柔中有刚。
(2)《咏柳》将柳树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嘲讽。“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表现出初春柳树借东风恣意狂摆、得意忘形的形象。“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警告了依势逞狂的小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又赋予它强悍的力量”错误,“天钟”句的意思是:苍天好像把太多的平和之气聚集到了新柳上,以至于让新柳轻柔得无以复加。此处要表现的新柳的轻柔,与“强悍的力量”无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错误,薛能的《新柳》托物言志,曾巩的《咏柳》托物拟人、借物寓理。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1)《新柳》中“轻轻须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这两句是说:要重视那轻柔嫩弱的新柳而不能轻视,因为他在众树木还无生机时就早已抽条、生叶。用“众木难成”来反衬柳树的“早成”,表达了作者对柳树早熟的好感。“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意思是:新柳轻柔,在春风中摇曳起舞时,让人感觉那种轻柔的力量确实压倒了一切刚性的东西。作者意在赞美新柳旺盛的生命力。尾联“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因此建雄名”,这里的将军,是《史记》中记载的西汉名将周亚夫。将军与杨柳有了交集,成就了“雄名”,而杨柳也获得了将军这样的知己,此处暗示柳树柔中带刚。
(2)《咏柳》中“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柳,“解把飞花蒙日月”的柳,正是一幅一旦得势便不可一世、欺上瞒下的势利小人的画像。“乱条犹未变初黄”,暗喻这些人能力低下,初黄未变,竟倚势凌人。诗人的笔锋直刺生活中的小人,但也旁扫了有权者。如果没有为他们撑腰的“东风”,那些小人也未必敢兴风作浪。结尾一句既是对得志小人得意忘形、不计后果行为的刻画,又是铮铮有声的警告。诗人义正辞严地警告那些依靠权贵的小人不要不知天高地厚,为非作歹,尽管可以蒙混一时,一旦失去凭借的势力,终究难逃惩罚。
4.A    5.D   6.①这两句诗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
②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③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错,首联谓羁旅不寐,偶闻惊禽,知是失群之羽,由此兴起。“羁绪”一词,贯穿整首诗。“鳏鳏”双义,既指自己身单影孤、又暗指自己丧妻。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四联皆用对仗”可知,诗歌首联不是对仗手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转笔,一共用了四个意象。每一句都用了两个意象(“胡马嘶”和着“榆塞笛”,“楚猿吟”夹杂着“橘村砧”),而每一句中的两个意象,都能自然对接,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将这种伤情推及开来。而且,这两句诗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
故诗歌颈联谓天下之不堪闻者,不独惊禽。胡马失群之鸣、塞上征夫之笛、楚猿之吟啸、村中思妇捣衣之砧声,皆是不忍闻之声也。天下不忍闻之声,何其多也!
7.D    8.C   9.①曹诗中“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一联,描写春日傍晚,远山锁雾,归巢的鸟儿藏身雾中不见踪迹,阵阵暮鼓声中夹杂着密集的马蹄声,想来是归人正急切地趁天黑前趱行。这两句写景虚实相间、视听结合,营造了辽远、静谧、孤寂的意境,体现出深沉幽远的风格。
②潘诗中“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一联,描写诗人登楼纵目,唯见孤鹜渐飞渐远,消失在云边,楼外长江水滔滔滚滚奔涌而来,如至眼前。这两句写景疏密有致、描绘如画,营造了清淡、闲雅、韵味无穷的意境,体现出清优隽永的风格。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感伤滕王阁繁盛不再,借酒消愁”错误。由“休论今古兴亡事”可知,作者的意思是不去论今古兴亡事,只管喝酒享受当前的相聚。这是一种达观、洒脱的情绪。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直抒胸臆”错误。曹诗“因高思不迷”,写站在高处得以望远,思绪不会迷茫,是直抒胸臆。潘诗“时倒金樽醉一回”,趁此时杯中倒入美酒醉一回,是委婉表意,借事抒情。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和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是就诗句分析如何体现不同风格的。分析时先对句意进行理解,再体会风格特点。
曹诗,“凝岚”对“叠鼓”,写山中凝聚不动的雾气和阵阵暮鼓声,有色有声。“藏宿翼”,归巢的鸟儿藏身雾中不见踪迹,是虚写;“碎归蹄”,阵阵暮鼓声中夹杂着的密集的马蹄声,是实写,作者用视听结合、虚实相间的手法,营造了营造了辽远、静谧、孤寂的意境,体现出深沉幽远的风格。
潘诗写站在滕王阁上,看眼中的“孤鹜”逐渐远去,隐没在云边,远处的长江滚滚而来,如在眼前。“孤鹜”将视线拉远,“江水”又使视线回归眼前,再加上“云边”“槛”(栏杆)与“孤鹜”“江水”相映,构成一幅生动、旷远、优美的图画,疏密有致,很有层次感,营造了清淡、闲雅、韵味无穷的意境,体现出清优隽永的风格。
10.C    11.B   12.①“况是”的意思是“更加上”,进一步强调愁苦之深、之多,一词而意味隽永。
②前三联以月渲染凄凉的气氛,从天上到人间,从古到今渲染无尽的“边愁”。
③由边关将士想到家乡妻子(少妇),想象家人牵挂自己,韵味十足,愁苦倍增。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突出了形势的紧张与战争的惨烈”错误,“笳吹”一联描写边塞荒凉,暗示将士久戍,心境悲苦,呼应上联的“边愁”。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A.由“想佳人……”可知,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想象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使用了对写法。
B.何时归去,两个人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没有使用对写法。
C.由“想得……”可知,自己思乡却从对方写来,想象家人夜晚想念自己这个出门在外的人,使用了对写法。
D.由“遥知……”可知,不写自己重阳节想家,想象家里的兄弟登高时因少了一个人而想念自己,使用了对写法。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和理解诗歌意蕴的能力。
解答时先解释字义,再分析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最后明确艺术效果。
“况是”的意思是“更加上”,进一步强调愁苦之深、之多,一词而意味隽永,由“边愁”进一步写“闺愁”。
前三联,关山月,关山月,即关塞之月,边塞与家乡远隔千山之月,渲染愁苦;银河:天上。寰海:人间。玉塞:玉门关的别称,代指关塞。“影转”一联大意:诗思顺着月光,由天上到人间,由古代到当时,渲染“边愁”;“笳吹”一联:描写边塞荒凉,暗示将士久戍,心境悲苦,呼应上联的“边愁”,强调无尽的“边愁”。
尾联,摇落:草木摇落,指深秋,此联由边塞想到“故园”,由边关将士想到家乡妻子(少妇),也就是,由“边愁”牵出“闺愁”,增添了意蕴。
13.D    14.C   15.“诗中有画”,指诗人善于以画法入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绘形绘色,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如《田园乐(其六)》,色彩鲜明、描写细致,构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选取“桃红”“柳绿”春天常见的景物,突出春天特点;运用“红”“绿”两个颜色词,色彩鲜明,展现了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细致描绘“含宿雨”“带朝烟”,展现如画美景。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D.“描写诗人从早到晚不停劳作的辛苦”错误。后两句意思是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结合注释分析,这组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作,此句描写了田园劳作的典型情景,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躬耕劳作的闲情。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错误。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最后写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可见“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以静衬静,运用了正衬的手法。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
理解:“画”,即画法。“诗中有画”,指诗人写作山水田园诗时,善于以画法入诗,运用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来展现诗中的画面美。
如《田园乐(其六)》,其中“桃红”“柳绿”,是春天常见的景物,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组合在一起既可以突出春天的特点,又能够呈现春天的画面美。
其中“红”“绿”,作为颜色词,使景物鲜明怡目,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画面美感。
“含宿雨”“带朝烟”,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层层渲染、细致描绘。
故作者通过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其构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
16.C    17.D   18.
①江流不息,白发纷生,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②人生坎坷,想同沮溺那样隐居而不得,抒发躬耕无田、归乡无计的苦闷之情。 ③才华超过了鲍照、谢灵运,在此地也是徒然的,抒发了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失意之情。 ④在年少和年老时不同生活境遇的对比中,写出了诗人自我宽慰的心态。 ⑤被贬黄州,进虽满腹才华却不得施展,退则想隐居而无田地,对人生境遇不自由的悲叹。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少年时期辛劳只能吃蓼,老年时清闲可吃甘蔗”错,选项内容是将诗句按字面意思理解了,此句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少年时的辛劳比作味道苦辛的蓼,将老年清闲的快乐比作吃甜甘蔗。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将“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两种社会现实进行对比。
B. 诗篇将昔时越王破吴归来的繁盛和今日只有鹧鸪飞的凄凉放在一起,昔盛今衰,作了鲜明的对比。
C. 诗中用在冰雪中保持高洁的梅与混入尘土的桃李进行对,衬托梅的高洁情操。
D. 以哀景衬哀情,用荒废的城池与猿鸟的哀鸣来烘托屈原祠的凄凉,不是对比。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长江之水滔滔东去,宛如岁月之河一去不返,空留下无尽的哀伤。年华如同江水已逝一去不返,诗人却依旧在这世间孤苦无依,诗人此时白发丛生,如同飘零的落叶,无依无靠。岁月不饶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施展,孤苦无依的哀伤之情从诗人心中油然而生。
“竟无五亩继沮溺,空有千篇凌鲍谢。至今归计负云山,未免孤衾眠客舍”,诗人在当年,也曾揣着满腔热血,期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被贬黄州,进虽满腹才华却不得施展,退则想隐居而无田地,现实却如此残酷,无归隐之资,只能空守这绝世才华,在无尽的等待中消磨时光。抒发了躬耕无田、归乡无计的苦闷之情,以及自己在此地却无施展才华的地方,空有鲍、谢一样的才华却无处施展的失意之情,充满着对人生境遇不自由的悲叹。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诗人年少时,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如同吃苦味的辣蓼一般,艰难地成长。而到了如今,人生已然闲散,如同品尝甘甜的甘蔗,却也少了那份曾经的激情与热血。既然命运如此,诗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暂且安居,度过这余生,流露出了无奈自慰之情。
 

标题: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文件大小: 16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三条路径
高考古诗鉴赏之常考考点解题步骤
2024届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试卷部分汇编之诗歌鉴赏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分类汇编——古诗词默写
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古代诗歌阅读汇编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古诗词常用意象100例及常见意象及寓意
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七种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及例题
2024届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古代诗歌的常见七大题材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之选择题解题指导
考场里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ppt课件
高考古代诗歌语言鉴赏ppt课件(68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备考攻略
2016-202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干谒诗专题指导与练习
高考古诗鉴赏之评证类专题训练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九大模板
高考诗歌专项复习之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思乡类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
高考必背古诗文易错易混字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意象专题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高考古诗鉴赏高频意象(写景、咏物、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高考古诗阅读练习之叙事类
高中古诗文阅读之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考点汇编
重庆市2023届5月份高考模拟试题古诗鉴赏汇编
202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pptx课件
高考古诗词满分答题模板及举例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有关乡村生活的诗词练习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和主观题指导及练习
高考古诗鉴赏复习:反常态题型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中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高考复习:考场上如何使用已知条件多维立体快读准解古诗词ppt课件
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和默写》满分答题指导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各类题型解法指导
福建省各地2023届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广东省各地2023年高三一模古诗阅读题汇编
河北省各地2023年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山东省各地2023届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高考古诗文阅读之必背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3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2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