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4-09-02 |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所以“亲”应理解为“以……(其亲)为亲”或“把……(其亲)当作亲”,“子”应理解为“以……(其子)为子”或“把……(其子)当作子”。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形容词用作谓语,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解析:形容词“异”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渔人”在主观上认为“之”奇异,不同寻常。 所以“异”应理解为“认为……(之)异”或“对……(之)感到异”。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解析:形容词“奇”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认为“之”惊奇,非同寻常。 所以“奇”应理解为“认为……(之)奇”或“对……(之)感到奇”。 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形容词“羞”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庸人”在主观上认为“之”羞耻。 所以“羞”应理解为“认为……(之)羞”或“对……(之)感到羞”。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解析:形容词“小”作谓语,“鲁”和“天下”作宾语,主语“孔子”在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 所以“小”应理解为“认为……(鲁、天下)小”或“觉得……(鲁、天下)小”。 二、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其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这种用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判断一个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境来判断;二是通过查阅相关的语法书籍或资料来确认。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指的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翻译: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中的“活”不是主语“臣”发出的动作,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的动作,意为“使……活”(我使项伯能够活下来)。 结构:A主语+动词+B宾语,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举例: 1.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惊吓。 翻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使武姜受到了惊吓。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灭亡。 翻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注意,这句也是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应该是“以邻陪”) 3. 阙秦以利晋。阙:使……(土地)亏损。 翻译:削弱秦国(使秦国的土地亏损)对晋国有利。 4.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翻译: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我使他活了下来)。 5.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翻译:已经使他们招抚来了,就要使他们心里安定下来。(注意:“安”也是使动,但不属于动词使动) 6. 可烧而走之。走:使……跑。 翻译:可用火攻战术使他们败逃。 7.(沛公)从百余骑。从:使……跟随。 翻译: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使一百多骑兵跟着) 8.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sì使……吃。见:xiàn使……现。 翻译: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使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使儿子来拜见……)。 9. 山有小口,才通人:使……通过。 翻译:山上有个小洞口,仅能使一个人通过。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尊长安君之位”中的“尊”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尊贵”。 常见结构:形容词+名、代 举例: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受苦、劳累、饥饿 翻译: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稳固。 翻译:保家卫国(使国家稳固)不靠山川的险阻。 3.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翻译: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翻译:好的药物会使嘴巴苦但对治病有利。 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使……安逸。信:使……相信。怀:使……怀念。 翻译:使年老的人得到安乐,使朋友之间相互信任,使年轻的人得到关怀。 6.乃我困汝。 困:使动,使……陷入困境 翻译:是我使你受害。 7.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使……破坏 翻译:还用兵刃刺卖酒老翁,使盛酒的器具损坏了。 8.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使……安定 翻译:已经使他们招抚来了,就要使他们心里安定下来。(注意:“来”也是使动,但不属于形容词使动) 9.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使……败坏 翻译:为什么想用变乱来使郭家的名声败坏。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王之”中的“王”是名词,用作使动,意为“使……为王”。 举例: 1.汗牛充栋、 汗马功劳 汗:使……出汗。 2.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使……做将,任命……为将。 翻译:齐威王打算使孙膑作为援军主将。 3.生死肉骨 生:使……活了;肉:使……长肉。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翻译:率先打败秦国,攻破咸阳的人就使他做大王。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强调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 使动用法:强调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 三、名词作一般动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名词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野、蛇”都是名词,“野(郊外)”是主语,“永州”是“野”的定语,“蛇”是“产”的宾语,这些这是名词的常用法。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名词还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如上两讲提到的,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这一讲来梳理名词作“一般”动词词类活用的十种情况。 一、名词带宾语 举例: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分析:这里的“籍”(原意是书籍,名词)用作动词,后面“吏民”是宾语,意思是“官吏和百姓”,整句话意味着为官吏、百姓编造名册。可以翻译成:登记官吏百姓户口。 二、能愿动词+名词 举例: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分析:“王”本来就是“君王、大王”的意思,是名词,前面带能愿动词“欲”(想要)。“王”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读wàng。整句话可以翻译成: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 三、名词带补语 举例: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分析:“军”(原意是军队,名词)带补语“霸上”,作动词,意思是“驻军”。可以翻译成:沛公在霸上驻军。 说明: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上句中“军”意思是驻军,就是述语)的成分,与述语之间存在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上句意思沛公驻军在霸上,“霸上”就是补充说明驻军的目的地。 同时也要说明:这句话还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完整的应该是“沛公军于霸上。” 同时还要说明:这句话也是状语后置。“于霸上”本应放在“军”前,是沛公于霸上军,现在放在“军”后了。 重点区别:“霸上”是补语,“于霸上”是状语。 所以这句话,词类活用中是名作动,句式分析上是状语后置和省略句。 四、所+名词 举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分析: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这句话中就是“僧保所买的”的意思,名词“货”黏附在“所”的后面,作动词,意思是“购买”。整句话翻译成:过去先皇将僧保所购买的西洋珠赏赐给侍臣。 说明:指示代词一般来说是“这”“那”,类似“焉”“诸”等都属于特殊指示代词。像“所”“者”之类词语也称为辅助性指示代词。 五、副词作状语+名词 举例: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分析:名词“效”(原意是效果,名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可以引申为“完成、实现目标”。整句话可以翻译成:只怕托付给我的大事不能取得成效。 六、名词作句中的谓语(动词) 举例:或师焉。(《师说》) 分析:句中名词“师”(原意为“老师”)充当“或”(意思是“有的人”)的谓语,意思是“从师、向老师请教”。 七、名词+者 举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分析: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本句中“名”(原意是名字,名词)黏附在“者”的前面,意思是“指识其本名,说明白”。整句话翻译成:子孙后代弄错了它的流传下来的东西,而且没有人可以说明白(解释清楚)它本来的情况。一般来说用在判断句中。 八、名词+之 举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分析: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原意是“名称”,名词)用在代词“之”前,意思是“命名”。整句话翻译成:所以后人给它取名叫“褒禅”。 九、名词+名词 举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做,从事”。整句话可以翻译成: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不去做(无所作为),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十、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情况 举例: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原意是秤锤,是名词),在整个复句中是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在此句中翻译成“称量”。整个句子翻译成:称量之后可以知道轻重。 四、名词作状语 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下面就具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 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 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 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分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翻译成:在东(南、西、北)边的市场……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分析: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 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 分析:名词“庙”修饰动词“祠”,译为“在庙里”。 4.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名词“善地”(意思是好地方),作状语,译成“在好地方”。 5.“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名词“廷”(意思是朝廷),作状语,译成“在朝廷之上”。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水源”(意思是水的源头),作状语,译成“在水的源头之处”。同时,这句话又是省略句,省略“于”,也是状语后置,正常叙述是“(于)水源林尽”。 三、表示行动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注意和“表示处所”的区分。 举例: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分析:“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分析:“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3.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四、表示工具、方式 这类名词状语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翻译时,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2.学而时习之。(《论语》) 分析: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面”(原意是脸)在这里解释为“当面”,表示“刺”(批评)的方式。 4.正德祈禳,神木为移。(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分析:“正德”(原意是德行)在这里解释为“用端正德行的方式”,表示动词“祈禳”(意思是祈祷消灾)的方式。 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 分析:名词“船”修饰动词“载”,作状语,表示“载”的工具,译为“用船……”。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宋 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名词“舟”修饰动词“行”,作状语,表示“行”的工具,译为“用舟 ……”。 7.得佳者,笼养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分析:名词“笼”修饰动词“养”,作状语,表示“养”的工具,译为“用笼子……”。 五、表示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注意不要和表比况用法混淆。 举例: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兄”本为名词,用于动词“事(对待)”之前,充当状语成分,可译为“当作(像)兄长一样”。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隶”为名词“奴仆”,用于动词“使”(使唤),可译为“像奴仆一样……” 六、表示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名词活用充当。翻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举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分析: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意思是“带着”),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2.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分析:名词“岁”(意思是年),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3.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分析:名词“日”(原意是“天”),作状语,表示“贵”的频率,可以翻译“一天比一天……” 七、表示时间 这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 举例: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分析: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翻译为:早上辞别……晚上留宿……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分析: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表示“往”与“归”的时间。翻译为:早上去,晚上回。 五、形容词活用 在文言文学习中,形容词的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它涉及到形容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变化,包括用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举例: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 分析:“贤”本是形容词,是“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作名词。 翻译:这四个人,都明达聪慧又忠诚守信,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重视士人。他们以合众之约击破秦国的纵横之策,把、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家的军队都联合到一起。 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分析:“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作名词。 翻译:当地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分析:“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作名词。 翻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注意,比如句子“我吃饭”中的“饭”是宾语,是不是可以加形容词,比如“我吃了美味的饭”?在这句话中,“美味的”是形容词,但是要把“美味的饭”连起来作形容词短语,把这个短语的整体看作宾语。因此形容词后一般不带宾语。但在文言文中有特殊。 举例: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翻译: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分析:“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这句话中的“于顷襄王”也是介宾短语的状语后置情况。 翻译:最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 |
标题: |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
文件大小: |
14K |
文件格式: |
zip |
作者: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